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乐园 > 长江白鲟属于哪类动物

长江白鲟属于哪类动物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8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长江白鲟属于哪类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对全球的鲟鱼进行了再评,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很多的人都为之惋惜。以下分享长江白鲟属于哪类动物?

长江白鲟属于哪类动物1

一、长江白鲟是什么?

白鲟,又称中华匙吻鲟或中国剑鱼,是匙吻鲟科白鲟属鱼类。其体长梭形,上下颌均有尖细的齿,为吻长剑状,吻部则由前到后逐渐变宽。体无骨板状的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为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

白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亦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

长江白鲟属于哪类动物

二、长江白鲟为什么宣告灭绝?

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动的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已经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的指数在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已全面衰退。白公式豚、白鲟、鲥、鯮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物种极度濒危。

由于环境变化,已经没有了白鲟生存的自然条件。自2003年至今,相关人员就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了,也没有其人工养殖的个体存留。

以上就是关于长江白鲟的介绍,白鲟原来分布在海河到钱塘江之间的各大河流,现在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海海域。大的白鲟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

长江白鲟属于哪类动物2

曾是“活化石”的长江白鲟,成功躲过物种大灭绝,却躲不过人类

在前段时间,曾被称作“水中大熊猫”的长江白鲟,遗憾的没有渡过这个冬天,也没有成功辞旧迎新,告别2019年,进入到2020年。曾经被称作“活化石”,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亿年时间的它们,被正式宣布灭绝。

说起我国的国宝,很多人最熟悉的就是大熊猫,毕竟,在多年的努力保护和培育之下,大熊猫的数量增长很快,并且作为“友好大使”去往多个国家,为中外人民建立起了友谊的桥梁。而长江白鲟,虽然与大熊猫一样珍贵,它们却没有那么幸运了。

长江白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它们的吻部看起来好像是大象的鼻子,所以在民间又被人们称作“象鱼”。在世界上,长江白鲟只生活在中国,虽然它们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是同科物种,不过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长江白鲟最早出现于1亿年之前,在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中,它们也完整的生存了下来,它们在淡水中属于一种非常凶猛的鱼类,它们的主要食物是其它的鱼类,偶尔食物短缺的时候,会吃一些虾蟹。曾经在南京的时候,有动物学家发现了一条长达7米,体重超过1吨的长江白鲟,刷新了人们对于它们的认知。

长江白鲟属于哪类动物 第2张

长江白鲟是一种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的时候,它们会途径长江各个流域,并且会去往长江的入海口觅食,长江白鲟原本数量就稀少,多年来,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它们的数量和个体持续快速的下降趋势,才会最终被宣布灭绝。

在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在南京和宜宾,都曾捕获到长江白鲟,专家们连夜对它们进行抢救和医治,并且在治疗结束后,将它们重新放生到长江之中。不过,在那之后,就再也看不到长江白鲟的身影了。当时,在2003年捕获的长江白鲟,是一只雌性,它的腹中含有大量的鱼卵,专家曾经24小时跟踪这条长江白鲟的行踪,不过没过多久,也与它失联。

其实,从2003年开始,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就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长江白鲟再也无法拥有适宜的生长环境,它们再也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继续繁育后代。这其中一共有2点与人类息息相关,首先就是长江流域的捕捞现象严重,如今已经开始了禁渔期,目的就是为了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让鱼类可以休养生息。

其次,人类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人类在长江流域上修建各类大坝等建筑,并且各种船只往来,这些都会导致长江白鲟在内的所有水生物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希望这次长江的10年禁渔期结束后,我们还有机会在长江流域重新看到长江白鲟和其它珍贵鱼类的身影,希望人类可以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大家认为未来还有机会看到长江白鲟吗?为什么?

长江白鲟属于哪类动物3

据“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昨日(21日)消息,白鲟(Psephurus gladius)最终被正式宣布灭绝。

欧洲时间7月21日下午14:00(北京时间20:00),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名录显示:

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

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

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

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Arne Ludwig)表示,“结果是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报告同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物种数目的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等规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灭绝”,然后依次是“野外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等。此次被提级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前两种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中华鲟仍维持“极危”等级。

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表示,“白鲟灭绝和长江鲟野外灭绝,给我们敲响警钟,长江旗舰物种保护任重道远。”危起伟说,长江中华鲟也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野外生存状况堪忧。他表示,比白鲟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需要更大的努力。

长江白鲟属于哪类动物 第3张

今年5月,在危起伟等人的发起下,武汉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值得期待的是,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行,中华鲟等长江旗舰物种的命运有望迎来新的转折。

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2003年大年初一

2019年12月,危起伟和其学生张辉博士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白鲟体型硕大,可达七八米长,有“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俗话说,“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危起伟在宜昌江边拍到的受伤白鲟

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第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白鲟1993年或已功能性灭绝

2019年9月中旬,围绕长江白鲟等欧亚十几种鲟鱼物种的濒危评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组连开3天会。危起伟和张辉参会。此前,IUCN及国外专家曾几次认为应宣布白鲟灭绝,危起伟一直不同意。

但这一次,危起伟接受了白鲟灭绝的评估结果。在多年监测无果的情况下,近两年来,他和团队开始按IUCN评估模型研究白鲟现状,得出的结论是:白鲟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间灭绝,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灭绝,即自然种群无法进行繁殖活动。

白鲟灭绝的结论,主要基于现场调查和白鲟误捕记录的理论推导。2017年至2021年,农业农村部支持开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工作,在全流域布置65个调查站位,20余家单位参加,在2017年至2019年的野外调查工作中未发现白鲟。理论推导,则主要基于从80多篇文献资料收集而来的、1981年至2003年间共210尾白鲟误捕记录,反推得出灭绝可能性。

IUCN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通俗地讲,如果一个物种已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这个物种寿命的时间期限,期间也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该物种灭绝。”危起伟说,白鲟的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1991年以后却再未发现白鲟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两年都有白鲟被误捕的记录,但此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现。

人工养殖白鲟最长只活了29天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显示,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16年未发现白鲟活体。

“作为长江旗舰物种,白鲟的灭绝,折射出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状态。”危起伟说,白鲟是江海洄游鱼类,在长江上游繁殖,葛洲坝的修建,阻隔了白鲟的繁殖通道。另外,航运、捕捞、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增多,特别是长江鱼类的减少,已无法支撑体型硕大白鲟的生存。

“白鲟目前没有长期养活的案例,也没有人工养殖的留存下来。”危起伟说,他养活过的最长存活期为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鲟。

白鲟为何无法实现人工繁殖?危起伟解释:一是当时交通条件不便,接到渔民误捕信息后赶到现场,白鲟多已奄奄一息;二是当时科研条件有限,养殖白鲟需要近20米直径的池子,而且对水体要求很高,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

“等我们有能力去了解和帮助它时,它却再没有出现了。”危起伟遗憾地说。

长江中华鲟:30年累计放流700万尾,已5年未发现自然繁殖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监测,2017年以来,在中华鲟唯一天然产卵场———葛洲坝下游中华鲟核心保护区,已连续5年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迹象。

“在幼鱼入海的必经通道上海长江入海口,监测也一无所获。”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告诉记者。

葛洲坝截流前,中华鲟产卵场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场景上游约600公里的江段,已报道产卵场有16处以上;1981年截流后,原产卵场全部丧失;1982年发现葛洲坝下形成一个新产卵场,至今仍是唯一一个。

2013年,中华鲟在此产卵场的自然繁殖出现第一次中断,2015年出现第二次中断,此后的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没有自然繁殖,该物种的野生种群的自我更新能力已经完全丧失。近30年来,已累计人工放流700万尾以上,但其野生种群自然繁殖仍无法恢复。

今年发布的《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蓝皮书》指出,我国先后通过物种及其关键栖息地立法保护,长期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人工群体保育及大量科学研究等,开展专门针对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严峻问题,如筑坝、航道建设及航运、水污染和城市化等各自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剧。

蓝皮书指出:中华鲟野生种群自我维持能力可能丧失,针对中华鲟的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也不足,人工保种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根据《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到2030年中华鲟的自然种群要得到有效恢复,建立中华鲟遗传基因库,并在21世纪中期,中华鲟自然种群得到明显恢复,栖息地环境明显改善,人工群体保育体系完备,群体稳定健康。

2022年5月21日,在危起伟等专家的发起下,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揭牌。这是长江生态修复的武汉速度,也是保护中华鲟的湖北作为。

“要拯救长江中华鲟,当务之急是在洞庭湖与长江连接的支流,重建适合中华鲟的自然生境。”危起伟说。

中华鲟保护按目标可分为低、中、高3个层次:第一,可人工或迁地保护维持物种延续;第二,自然种群可延续,尽管其种群数量和地理分布远不及历史水平;第三,野生种群和栖息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得以恢复和延续。

危起伟说,目前中华鲟已经突破了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保存物种不至于灭绝理论上可行。但人工群体长期可持续需要有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支持,故中华鲟保护目标是确保实现第一层次目标,努力实现第二层次目标,终极目的是实现第三层次目标。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影电视
音乐空间
开心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