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电影电视 > 阿拉姜色豆瓣影评 阿拉姜色票房

阿拉姜色豆瓣影评 阿拉姜色票房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7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导读】:阿拉姜色是一部藏语电影,于10 26日上映了,在豆瓣的评分为7 6,算是个不错的分数,下面就来看下阿拉姜色豆瓣影评和阿拉姜色票房吧!

阿拉姜色豆瓣影评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俄玛开始一步一叩首的朝圣之旅时,会下意识地在心里嘀咕一句——“难道这部《阿拉姜色》是又一部《冈仁波齐》?”在那一刻,这部电影看上去旨在描绘俄玛从四川甘孜独自前往拉萨磕长头的这段旅程。那种坚定的眼神,和每一步的虔诚,看上去的确和《冈仁波齐》如出一辙。

但是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这绝不是又一部《冈仁波齐》。如果说最初我们难免会好奇俄玛能否完成她这程艰苦的朝圣,到后来我们的好奇便自觉地转向,她的丈夫罗尔基能否陪伴她完成这一最后的心愿。

罗尔基对俄玛执拗的朝圣之心的不理解,看上去是因为信仰,是否相信佛主能实现某种奇迹,但到后来我们却逐渐发现,这种不理解是因为不够了解。他不知道俄玛是为了实现自己向已逝的前夫许下的承诺,也不明白朝圣并非是为了延长俄玛将尽的寿命,而是了却最后一桩心事。

导演松太加在《阿拉姜色》里做了大量细腻的铺垫,直到影片快要行进到一半的时候,才让作为主角的一家三口彼此之间的关系一点点变得清晰。在且行且停的朝圣路上,俄玛与罗尔基、俄玛与前夫所生的儿子诺尔吾、以及罗尔基与诺尔吾,这三人之间形成的两两关系,方才渐次分明。

阿拉姜色豆瓣影评 阿拉姜色票房

我们一点点得知俄玛对前夫的感情,对诺尔吾的愧疚,感觉到诺尔吾对父亲的依恋,以及由于父亲离世而开始紧闭的心灵。身份尴尬的是罗尔基,他既无法毫无保留地接受妻子,也无法靠近幼小的诺尔吾。

松太加另一更加大胆的举动,是让俄玛在电影一半的时候突然死去,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直接让主人公从俄玛变成了罗尔基。甚至整部电影的主题,也是到此时,才愈发清晰。直到俄玛去世,罗尔基接替俄玛,带着诺尔吾走完剩下的朝圣之路时,我们才明白,原来松太加想说的并不是一家三口的朝圣,而是这一家三口关系的弥合。

走完这段漫漫长路,罗尔基才真正放下了心中的芥蒂,理解了俄玛,并接纳了诺尔吾。他终于扮演了自己一直以来渴望却未尽的丈夫和父亲的角色。而随着罗尔基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诺尔吾也开始真正接纳罗尔基成为他新的“父亲”。

阿拉姜色豆瓣影评 阿拉姜色票房 第2张

以上种种反戏剧性的手法,对于有些观众而言可能不算友好,甚至感觉沉闷。但在这“沉闷”与平静之下,却是松太加有意去描写人物更加细腻丰富的内心。片中多次出现长时间的人物面部特写,俄玛的坚定与哀婉,罗尔基的悲伤与惆怅,诺尔吾早先的愤懑与后来的平和,都一一写在了人物的脸上。剥离了文字和语言,这种影像上的直观表现力和渗透力,在如今的华语电影里,可谓稀缺。

与大量的人物特写交相辉映的,是那些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丰富细节。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处,无疑是罗尔基在寺庙折返回去偷偷地把俄玛与前夫的合影撕成两半的举动。这个有点可爱的小动作霎时间赋予了罗尔基更鲜活的人性,他像任何一个常人一样,会不爽,会嫉妒,他在此后的种种举动也因此而更容易让我们感同身受。

与之对应的是,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诺尔吾偷偷地把照片取了回来,并重新粘合在了一起。他的依恋与不舍也在这个同样可爱的小动作上展露无遗。只不过此时的罗尔基,已经能够坦然地接受亡妻,接受对方曾经的那段感情。

另一处前后遥相呼应的细节,则是点题的祝酒歌《阿拉姜色》。在影片的前半段,俄玛与罗尔基用石头当作酒杯,欢快地哼唱这首歌时,诺尔吾仿佛置身事外。而在影片行将结束时,罗尔基与诺尔吾即将到达拉萨,诺尔吾开始和罗尔基一起哼唱这首歌。悠扬的祝酒歌,此时也象征着一家人的心终于团聚在一起。

正是这样的瞬间,让《阿拉姜色》更趋平实,让它所试图传递的情感更容易抵达每一个俗世里的普通人。这部藏语电影也有因此早已超越了“藏语”这一身份与范畴,它从未刻意去展现那些符合人们想象的藏地风光与面貌,也并不围绕磕头、祈福这些事件做文章。其殊为难得的一点是,并不主动去靠拢“信仰”这般的主题来提升自己的光环,而是试图呈现一种更可知可感的普适关系与情感。

阿拉姜色豆瓣影评 阿拉姜色票房 第3张

如果说“信仰”的确在《阿拉姜色》中扮演了某种角色的话,这种角色也绝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神圣与奇迹,而不如说是借此引出了“包容”、“理解”这些更世俗的主旨与概念。暗藏意蕴的一点则是,世俗的包容与理解,恰恰同样能够带我们去往神圣的信仰应许的彼岸——让我们更坦然地接受冥冥中的命运,抚慰我们的心灵——用一句更庸俗一点的话来说或许便是,与自己和解。

看到了这一层,《阿拉姜色》身上所加持的“西藏”、“信仰”等标签都可以被摘除,最终它只是一部淡化表象而专注于人物内心的最普通不过的电影。只不过,这种“向内挖潜”而非“向外延伸”的诉求,在如今的电影里也实属罕见罢了。

对于西藏总是有这样或那样浪漫想象的许多人而言,身为藏族的松太加执导的这样一部藏语电影,可能恰恰为西藏以及这两年越来越热的藏地题材电影来了一次祛魅。我们在谈及西藏时,并不总是要描绘那些无人区的绝地风光,想象那种因信仰所得的福报与救赎,就好比那么多蜂拥前往西藏的游客,并不能真的就此洗涤和升华灵魂。

只有当我们认清了那些虚无缥缈的诸般想象,或许才能真正得见一个更纯粹的西藏。

阿拉姜色票房

阿拉姜色豆瓣影评 阿拉姜色票房 第4张

截止至10.29日,阿拉姜色票房为141.19万。

“阿拉姜色”并不是一种颜色,而是在嘉绒藏区传唱已久的一首藏语的祝酒歌,意思是“让我们一起干了这杯酒”。

用祝酒歌来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是藏族人民的一种风俗,把那一腔热情,两厢祝愿全浸入酒中。然而这首歌在电影里,并不是唱给远游的客人听的,而是存在于家人之间建立沟通与表达感情的方式。

影片的导演松太加曾说过,东方人和西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十分不同,西方重视矛盾冲突,而东方人含蓄克制而有力度。除了这首祝酒歌,他用一次出走,一段一诺千里的朝圣之旅,写下了一个藏族重组家庭的亲情与爱。

朝圣的起因源于一段梦呓,亦关乎着一个诺言。女主人公俄玛有一天从梦中惊醒,上医院检查,发现早已身患重疾。俄玛不顾丈夫与父母的劝阻,决意在病危前去拉萨朝圣。

“朝圣”同藏传佛教的种种仪式一样,在汉族人看来充满了庄重而肃穆的宗教神秘感。为着心底的信仰,在心间种下一颗火种,藏族人民可以变卖家当,只推着一辆小平板车,带上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前往布达拉宫,一路磕长头而去。一去便是数月经年。在藏语电影逐渐传播开来的今天,磕长头的仪式仍然吸引着汉族人民争相了解。前年一部《冈仁波齐》用伪纪录片的形式,专为“朝圣”这一行为,开始了长达数月的拍摄工作,旨在探讨信仰的意义。但伪纪录片形式有点儿捉襟见肘,流于现实主义却不肯放弃填塞剧情,让朝圣看起来像一场万人空巷的演出。相比之下,《阿拉姜色》并不是凭借“信仰”这个大词,去激发观众的好奇。它放低姿态,路上怀揣女主俄玛的信念,从描写一个藏民家庭的细碎日常出发,让朝圣更真实地贴近藏民的生活。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影电视
音乐空间
开心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