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为什么80后一代的我比父母更会爱孩子

为什么80后一代的我比父母更会爱孩子

来源:潮女谷    阅读: 2.9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为什么80后一代的我比父母更会爱孩子,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视孩子,适当减轻孩子的压力是很重要的,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能力,其实孩子恶作剧只是想要父母的陪伴而已,以下是为什么80后一代的我比父母更会爱孩子方法。

为什么80后一代的我比父母更会爱孩子1

1、80后育儿不再急功近利。

在教育子女方面,80后已经很少会像50~70年代父母这样急功近利了。上一代的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成为第一名,希望孩子功成名就,给80后施加了无数的压力,极端的甚至出过孩子为了不学钢琴把手切断了或者不爱学习就跳楼了事件。

现在的社会已经越来越走向多元化发展,80后对自己的孩子更宽容一些,因为曾近深受其害的80后天生就厌恶这些东西,他们不会再去拿这些折磨孩子。

2、80后懂得爱孩子不等于溺爱

在经历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后,大多80后都明白其实对自己的孩子过分的溺爱是很危险的。想到年少是自己轻狂的样子真怕孩子长大后也会像自己一样过分自我,他们懂得的爱也要有分寸。

80后的一代一般的家庭组成为到金字塔式,孩子少而家长多,给与孩子的爱自然也要多。面对父母们的爱,祖父祖母们的呵护真怕自己的孩子承受不了“糖衣炮弹”的轰炸,最后还是像自己一样叛逆、浮躁。

于是80后懂得了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有取舍,懂得了适当的否定孩子的成绩也可以使他们“越挫越勇”。当孩子为了一个玩具而在街头哭闹不休时,他们的往往不会因为价格而犹豫,而是会为了玩具对孩子有没有益处而苦恼。最后他们也许会选择买上一个玩具,但决不会因为孩子的苦恼,而是在自己看来有买的必要。在孩子犯了错误时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告诉他错在哪?

3、80后给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间

80后的一代在成长往往被父母看的很紧,缺少自我的空间。他们曾近想做一些自己的事情,而父母却把他们盯得死死的。于是,80后懂得孩子也需要一点私人空间的道理,让孩子在自己看管的大范围内可以更自由一些不是坏事情,他们给孩子自主选择看动画片的权利,会给孩子们选择先看电视还是先学习的权利,会让他选择学习自己兴趣班的权利。在自由的空间里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会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孩子也有自己的秘密,80后上学时经常有被父母跟踪或翻看日记的情况,而今他们更多的是会尊重孩子的权利。只有给予孩子同样的尊重,他才会尊重父母尊重自己。

为什么80后一代的我比父母更会爱孩子

4、学习决不为了考试

如果要说要排80后的十大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应试教育绝对可以排到前三。80后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他们认为学习决不为了考试。上学时他们经常看一些古典名著、小说之类的书籍,可总被父母言辞批评。在父母的眼里学习就是学书本,成绩好就是学习的最好标尺。但80后不一样,他们会赞同孩子看一些有用的课外书丰富他们的视野,在他们眼里成绩好未必就是学习好,考上大学也未必就是有知识

80后不会在像自己父母教育自己一样,只会让孩子考重点中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进事业单位。他们会对孩子说:“学有用的知识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生存。”他们更注重对于孩子能力培养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是只去看成绩的'好坏。

学习到一门有用的技术决不比学习简单,但要比学习成绩实用的多。

5、不要拒绝电脑的力量

80后的父母们到现在也许对电脑都没有多少好印象,他们通常认为是电脑影响了孩子的成绩。而80后成为父母后,则更懂得利用电脑的信息量影响孩子提高知识的认知度。

80后是最早接触电脑的一代,他们对于电脑达到了一种“狂热”的程度,他们了解电脑,了解网络,知道什么是好有用的,他们愿意做孩子的向导指导他们在网络上寻找信息获得知识。他们认为只有不了解电脑的人才会在网络中走向误区,一旦了解了电脑就明白了网络信息的价值和魅力。

为什么80后一代的我比父母更会爱孩子2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及一切

80后独生父母是垮掉的、自私的、没有责任的一代?还是更重教育、更重自我、更具公民精神的一代?他们如何教育他们的下一代?

80后独生子女的成长史,几乎同步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80后独生子女的童年尽管衣食无忧,但大多也刚够温饱,或略有丰余,可到他们做父母的今天,已完全不同了。

汪琳,1981年的独生女,成长于湖北省某三线城市,小时候的玩具是自制的沙包、跳青蛙、泡泡胶,学校门口有5分钱一份酸梅粉、炸米条、搅糖。她只有两个布娃娃,坏了也舍不得扔。工人父母的家里干净而节俭,很少有零食。

如今,自己做了妈妈的汪琳,总是尽量满足女儿的要求。或多或少,这也是她自己的心理补偿。汪琳还为女儿报了舞蹈、书法兴趣班。小时候,受条件限制,她不会舞蹈、不会音乐、不会书法,几乎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她不愿女儿重复自己童年的压抑和无趣。

不论在东中西部,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这是80后独生父母的普遍选择。女孩子学舞蹈、钢琴、古筝、画画,男孩子学跆拳道、小提琴、游泳,大一些的还有英语、数学、音乐。

可能是自己吃过苦头,许多家长并不会给孩子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必要的吃苦教育是可以的,未必大富大贵,但孩子要“富养”(尤其是女孩子)。80后独生父母绝不吝于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70年代,来接孩子的家长一般会问老师,‘孩子今天乖吗?’现在不一样了,家长会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你今天学了什么?’”有着40年教龄的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郭宗莉,曾是上海一所创办于1956年的示范性幼儿园园长。在她印象中,在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上,80后独生父母明显优于其他年代的父母。

张文也是如此。当听到女儿在幼儿园受委屈,毕业于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张文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经历。那时候,不管什么原因被老师告状,她的父母都会责怪孩子不听话,甚少倾听她的辩解。

她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沉浸在书山题海中的无奈,青春记忆几乎一片空白。因此,“我绝不让我的孩子深受学习之苦。”她甚至认为,将来自己的孩子可以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包括早恋,只要不出格就行,那样的青春至少不乏味。

为什么80后一代的我比父母更会爱孩子 第2张

独生父母个人取向更明显

作为家里绝无仅有、不可多得、独一无二的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向来以“依赖、任性、娇惯、自我中心、脾气大”为人诟病。换一种视角,这也说明独生子女更注重自我、愿意表达、捍卫个人利益。

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包蕾萍研究员对上海市1828个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36个指标中只有5个指标,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条就是,“相比较非独生父母,独生父母个人取向更为明显。例如,当事业与生育孩子发生矛盾时,近两成独生父母表示会考虑暂时不要孩子。”

明显的,生于80年代以前的人带有更多集体主义的烙印,甚至以个人意愿为耻。

上海思南路幼儿园教师施慧法告诉记者,她班上有一位小孩子喜欢吃虾。有意思的是,如果是爸爸妈妈烧虾,就会按照人头数平分,一人几个,大家都吃;如果是爷爷奶奶烧,就会说自己不喜欢吃或是吃过了,只看着孩子吃。她觉得这是因为,“80后父母也是被宠大的一代,讲究‘你有我也有’,而不会像上一辈那样牺牲。”

但她同时发现,80后独生父母只会“共享”,却不会“分享”。让孩子带一大包糖到班上分给同学吃,每个家长都愿意;但是,如果东西只有一样了,谁先谁后?父母和孩子就都不乐意了——他们都希望自己是独有的那一份儿,都不希望落于人后。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常常举办一些亲子培训课程。一些课程结束时,有一个抽奖环节,奖品并不昂贵,重要的是这个环节的教育功能:要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东西他都可以拥有。

常常有没抽中奖品的孩子立刻流下眼泪,或对着父母发脾气。家长赶忙安慰,宝贝不要哭,待会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

基地副主任陈彩玉特别叮嘱家长,如果这样说,这个环节就失去意义了。家长需要帮孩子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能得到的。在能力所及范围内,80后独生父母常常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只会让孩子在愿望达不到时更加骄横,无形中又加剧了独二代们唯我独尊、受不了一点委屈的性格走向。

并非所有的家长都听得进去。几乎每个年轻家长都能说出蒙氏、华德福一类的教育理念,还有一些错把孩子的任性当个性,甚至有的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完美无缺。其实孩子一身毛病,老师告诫家长,家长也不在乎,反而认为老师不对。

纠结在知易行难的烦恼中

几乎每一个80后独生父母都会怀有童年遗憾,与前辈不同的是,他们懂得反省自己,避免在后代身上重演。那些网络流传的育儿经,《爱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你慢慢来》一类的畅销书,他们或多或少看过。微信圈里,关于孩子成长的真知灼见,诸如等待、容忍、启发、爱的教育也广为流传。

然而,了解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幼儿园一般要求,孩子要在晚上九点前上床睡觉。不过,据郭宗莉老师观察,在九点半之前睡觉的都少,因为80后家长们习惯熬夜,孩子们会说:“连你们都做不到呀!”

说“要多陪伴孩子”,但是,在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的一些培训课程里,家长只是身到、心未到。孩子唱起了儿歌,家长却在低头看手机。都说尽量不要让学龄前儿童沉迷于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孩子还不会说话,已经会在iPad上滑动手指。家长自己也玩,自然不会制止。

80后独生父母,更愿意看电脑、平板,而不是报纸、电视,睡觉前和起床后的一件事很可能是打开手机。在育儿上碰到了难题,他们很可能不再询问父母,而是坐在电脑前敲起了键盘。

除了物质世界的急遽改变,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是人类世代巨变的分水岭。美国提出了“数字原住民”概念,第一条标准是,出生于1980年之后。他们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

包蕾萍的上述调查还有一个结论:在独生父母中,有45.7%的人曾使用互联网查询过育儿知识,比普通父母高出7.2%,差异显著。另外,44%的独生父母至少知道一个育儿网站,普通父母只有31.4%。这说明,独生子女为人父母后对新兴媒体持一种更为友好的态度,乐于以一种新的方式去体验亲职的发挥。

还有一些毛病,或许不是出于家长个人意愿,而是急遽变化的时代所迫。在提醒自己不要学习自己的父母同时,他们又不知不觉地继承了这些毛病。

“我常常会催她,催她吃饭、洗澡、睡觉、早起,甚至走路都在催她快点,吃饭前去洗手,五分钟我起码催十遍。”张文说。尽管每一篇文章都在告诉她,“在时间宽裕的时候要放慢脚步等着孩子”,但是时间太宝贵了。她是上班族,每天早上的指纹打卡直接与奖金挂钩,容不得半点落后。

张文意识到,一切远没有她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上兴趣班,也许短时间内孩子是快乐的,但没有特长,孩子在学校可能就感受不到成功、快乐,找不到自信,也影响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多80后独生父母都如张文般纠结,一方面他们想让孩子开心快乐、接受无功利的教育,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得不在你追我赶的大环境里妥协。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