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饰搭配 > 服装搭配 >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来源:潮女谷    阅读: 1.8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旗袍是现代以来最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服饰,旗袍能够完美的展现女性胴体的美,旗袍在中国产生有一定的缘由,下面来看看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1

一、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1、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裝,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的变化并不复杂。

2、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几经变化,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臀的旧貌,让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來,适合了当时的风尚,促进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诞生几乎成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传到了外国,被西洋女子效仿穿着。

4、发展至今,旗袍的样式花色都逐渐繁多,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绎昔日的精彩。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旗袍,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华夏文明,衬托东方女性的优雅气质,仍然在样式上不断创新,在时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二、袍的寓意和特点

旗袍样式多样,基本都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为开襟半襟形式,立领盘组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是美丽典雅的代名词,展現女性的端庄优美与迷人曲线,非常适合突女性柔美的特征。旗袍是传统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作为时装,章显女性的婉媚,承载着女性身上的隽永和优雅。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三、旗袍的花纹样式

1、花草图案

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花草图案,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了,再有就是莲花等,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花纹图案。

【梅】

梅花凌寒独自开,所以坚韧、经霜傲雪等特质在人们心中具有美好的印象;梅花有五瓣,象征福禄寿喜财;梅花和喜鹊一起出现时,又代表着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

【兰】

兰花清新淡雅,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旗袍上以兰花作为装饰,也能够凸显女性的温婉气质。

【竹】

高风亮节,坚韧不拔,是想到竹的第一印象。旗袍纹样中的竹的形象,大多是翠绿的竹叶点缀在旗袍上。

【菊】

菊花的'花型十分的饱满,虽然菊花的印象属于悠闲恬淡,但是在旗袍上的菊花图案却有着富贵长寿的寓意。

花草图案是旗袍纹样当中运用最多的花纹,既可以简单简约,也可以富丽华贵。

2、鸟兽珍禽

现在的旗袍不太注重用动物作为主要的装饰图案。用的较多的就是龙凤图案。一般来说,婚礼旗袍,龙风就会作为主要的图案出现在旗袍上;但如果是非婚礼旗袍,龙凤只是作为次要的装饰,并会用花草加以点缀,弱化了龙凤的象征意义。还有和花草香配合出现的喜鹊等鸟类也是旗袍中常出现的纹样。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2

(一)起源

中国文化有五千年之久,虽然「旗袍」只占了其中二百多年,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容忽略。旗袍是袍服的一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深衣是中国最重要的服装形式之一,它影响了中国大部分朝代的服制。深衣为右袵,下摆不开衩,长至脚踝,左面衣襟加长,加长后衣襟成三角形。此时的袍服是一种不分上衣下裳、上下通体、男女通用的长衣。

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通称八旗,满族人因此称为「旗人」,而他们的日常服饰就被后人统称为「旗袍」。

当时的旗袍以宽筒直身为基本样式,圆领、大襟左袵、窄袖、四面开褉、带钮扣、束腰带。当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袖口,因形似马蹄,被称为「马蹄袖,又称「箭袖」。

至于满族人的衣服材质也很特别,其中一项是鱼皮!因为女真人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制衣材质大都来自畜养的牲畜,或在松花江中捕到的鱼,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至今用鱼皮制衣裳的女真人已极为少见。

(二)清代

1642 年,清兵入关,明朝灭亡,满清正式统治中国。当时能穿上「旗袍」的只有紫禁城里的王公贵族,以及有着旗人血统的满人女性才能穿,其中有例外的,就是被皇帝选进紫禁城里的汉人妃子。

虽说旗袍在清初是皇族的象征,但毕竟是在汉人社会,在入关前后也有些许差别,例如:旗袍的材质在入关前是以动物的皮来制作,入关后则是以汉人常用的棉布或丝绸制作;

入关前旗人在袍里只有穿一件衬裤(现代人称卫生裤),入关后受汉人穿着方式影响,换掉衬裤,和汉人一样内着裤子,再罩上袍子。

在样式方面,清朝前期流行的是两边为衽片,以右衽,在衽上绕上一条白色小丝巾,一边盖在衽里,一边露在衽外,在露出的一端可绣上一些图案,图案可不能乱绣,阶级低只能绣花,若是凤鸟只有皇后的衣服能绣。袂宽大,已有短小的立领。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第2张
  

(三)民国

在民国初年,最早穿上旗袍的是一群上海女学生,较正式的.穿法是「上袄下裙」,因为在民国刚成立时,政府就制订出一套男女的礼服样式,男的是长袍马褂,女的是百褶裙配上对襟短袄,在国家大典或是喜庆宴会中,就必需穿出场。

在民初至十四、五年间,一般平民妇女多穿着袄裤居多,同时也流行短袄和及地的长裙。民国十七、八年时期,旗袍的名称才正式出现在社会上,至此旗袍大受妇女们的欢迎。

由于此时生活型态比以前复杂,又加上「五四运动」使中国的女性,开始将更多自己的想法展现在衣物上,进而将之前较为宽松的旗袍,改良较为贴身,展现曲线美。

民国时期属于旗袍的黄金年代,当时全中国的时尚中心——上海。当地年轻女性穿着合身剪裁的旗袍,突显出女性线条之美,开叉开至膝盖的位置,旗袍在当时代表中国的新气象,也因为电影的大量发行,造就许多女明星兴起,旗袍穿着也在女明星的示范下,成为新一代的服装流行趋势。

抗战结束后,由于生活环境及社会经济,较为贫苦,呈现在服饰上,旗袍减少许多繁杂的装饰,样式改成简单且实用。而到了五六十年代及八十年代期间,是旗袍在两岸三地长久的没落期。

因为这个时期的女性开始有工作,而不是只能待在家的闺女、人妻。旗袍是合身剪裁,行动时难免受到影响,于是在中国,旗袍逐渐被西洋化的服饰所取代,在这阶段的女性大多将旗袍收进箱子的最底部,选择外国的裙子洋装。

这类的服饰让女性能活动自如不碍事并且能利落些,渐渐的,旗袍不再是女性服饰的首选,旗袍对新时代的女性也只有「麻烦」二字可言,会穿上旗袍的人只有在家不用做事的官太太。那时的旗袍,俨然是老派的代表了。

二、旗袍在文艺作品中的象征

由于旗袍能展现女性美,并且象征中国文化,在文艺作品中被广泛运用,我们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和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为范例,解读旗袍在文艺作品中的意象。上述两种文艺作品中的旗袍都是清末以后的改良版,前者是宽大的旗袍,后者是合身的旗袍。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3

一、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始于清朝的旗人着装。经过辛亥革命及现代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到了清代后期,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

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

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二、旗袍概念

旗袍是专指民国出现的旗袍,还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内,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样式一样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第3张
  

改革开放后早期,为了证明旗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出身,研究旗袍是学者有意识地把民国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饰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联系起来。

比如《辞海》中有关于旗袍的注解:“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

但是“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观点,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受到质疑。“在整个清代浩瀚的文献中,‘旗袍’一词从未出现。

在清代旗人称呼自己所服袍服为旗服或旗装,满语称呼为‘衣介’。旗袍二字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词出现,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当今学术界主要的观点认为旗袍指民国旗袍,在民国时期发展成熟并形成较稳定形态的女子袍服。旗袍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服装搭配
服装单品
明星装扮
时尚街拍
轻奢生活
秀场PK